2019年10月07日09:09 來源:光明日報
劉永坦 新華社發
【最美奮斗者】
十月的山東威海,涼風習習,海邊一個面積約6000平方米排列整齊的天線陣,是我國對海新體制雷達的主要結構,它能夠遠距離探測海上目標的位置和方向,是我國駐守在海岸線上的一雙“千裡眼”。而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就是這雙千裡眼的締造者。作為我國對海新體制雷達的奠基人,他執著於對海新體制雷達研究近40年,填補了我國在這項領域的空白。
“別的國家已經在研制,中國決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公派英國留學歸來的劉永坦帶回一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然而,要建新體制雷達,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對此進行過突擊性會戰攻關,但由於難度太大、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等原因,最終未能成功。
當時,很多人勸他放棄:大的研究院所尚且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力,更別說一所大學了。但劉永坦始終堅信:新體制雷達一定能做出來。
1983年,經過10個月連續奮戰,劉永坦完成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証報告》,在理論上充分論証了新體制雷達的可能性,得到原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的認可。
但劉永坦並沒有“見好就收”,反而認為“紙上談兵”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建立對國家有實際意義的雷達實驗站。為此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