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動垃圾分類系統化、精細化——
本報記者??田??泓
2025年07月19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一靠近,投放口就會自動打開,旁邊就是洗手池。”對前不久投用的智能化垃圾箱房,上海徐匯區樂山六七村小區居民劉月梅連稱方便。
在徐匯區城運中心,垃圾分類綜合監管平台如同“智能管家”,實時監控投放、處理等環節。安裝在智能化垃圾箱房上的探頭一旦檢測到垃圾裝滿,就會把提示信息推送到巡檢系統小程序和管理員手機上。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從理念倡導到全民行動,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垃圾處理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生活垃圾“三增一減”成效明顯,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47噸,有害垃圾日分出量1.9噸,濕垃圾日分出量8811噸,干垃圾日清運量17387噸,與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相比,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日分出量分別增加1.96倍、13.4倍,濕垃圾日分出量增加60.8%,干垃圾日清運量減少15%,43.6%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居全國前列。
居民分好的垃圾,會不會混裝處理?
以智能化賦能全程管理。試點推廣現代化投放設施,物聯網傳感器自動監測、人工智能攝像頭抓拍等,讓垃圾分類邁向“智能管控”。今年,上海將建成至少25條智慧收運線路,讓投放垃圾更便捷﹔濕垃圾運輸處置實現智能品質監控,促進垃圾分類更到位。
分出來的垃圾,能不能價值再生?
以資源化推動全量減廢。上海建成15座垃圾焚燒設施,每天可“吃掉”2.8萬噸垃圾並轉化為清潔電力﹔到今年年底,濕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將提升至1.1萬噸/日,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集中設施資源化利用總能力將達到3.9萬噸/日。
除了垃圾分類,怎麼讓生產生活更綠色?
以綠色化引導全鏈低碳。走在大街小巷,“滬尚回收”標識隨處可見,1.5萬個服務點、198個中轉站、14個集散場組成便民網絡。從約3000家踐行“光盤行動”的綠色餐廳,到快遞包裝“瘦身”超96%的電商企業,低碳理念融入城市生活方方面面。
“上海形成系統化、精細化的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體系,得益於法律制度保障、全程閉環管控、市民高度自覺。”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杜歡政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9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