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

探尋塵封2000多年的楚國文明(賡續歷史文脈·考古故事)

本報記者??李俊杰??孫佩瑾

2025年07月21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武王墩一號墓發掘現場。
  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供圖

  考古工作人員提取墓內脆弱文物。
  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供圖

  考古工作人員在分析研究墓內提取物。
  陶??濤攝

  位於安徽省壽縣以東的淮南武王墩一號墓,是迄今為止經過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為探尋塵封2000多年的楚國文明,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成員與時間賽跑、開展搶救性發掘,應用先進技術、提升考古的科技含量,不斷探索楚國歷史文化的奧秘。日前,本報記者走近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聽他們講述考古與文保背后的故事。

  ——編  者  

  

  淮河之南的安徽壽縣,古稱壽春,曾是“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戰國末期,楚考烈王遷都於此,這裡見証了楚國最后的輝煌。

  壽縣以東,田野之間生機盎然。田野之下,埋藏著2000多年前的楚國歷史文化遺跡。2025年4月,“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坐落於此的武王墩一號墓位列其中,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從淮南市區向西車行約7公裡,再穿過一段田間小路,記者來到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現場。“這裡埋葬的是楚考烈王。”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領隊宮希成介紹,“經過4年多發掘,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結束,進入后續研究階段。”

  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發掘

  “文物因盜掘而受損,發掘保護不等人”

  在發掘現場的臨時展廳裡,陳列著部分已出土的青銅器、漆器等珍貴文物。其中一張龍鳳漆木案上,朱紅色顏料繪制的紋飾鮮艷靈動。“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文物,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離不開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發掘。”宮希成說。

  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公安機關偵破了一起重大盜掘案件,追回70余件戰國時期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6件。經調查,這批文物正是出自武王墩一號墓。

  “盜墓者的盜掘,導致墓葬內許多文物受損,也改變了墓葬環境,急需開展科學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宮希成介紹,安徽省相關部門第一時間申請對武王墩一號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9年11月獲批。

  2020年,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組成的考古發掘團隊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湖北省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組成的文物保護團隊迅速完成集結,趕赴現場。

  山東大學博士生李鳳翔是最早跟著宮希成來到發掘現場的隊員之一。“當時這裡除了一個大土堆,什麼也沒有。”李鳳翔回憶,他們住在附近村民的家裡,每天天剛亮就趕到現場,忙到天黑才回去。

  “文物因盜掘而受損,發掘保護不等人。”在宮希成看來,他們往前爭取一分一秒,就為文物發掘保護多爭取一些機會。

  2024年3月的一天,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李鳳翔發現,一塊淺色的槨蓋板上似有異樣,再細細觀察——“有字!”李鳳翔脫口而出。

  “經過近4年的日夜工作,2000多年前的楚國文字清晰呈現出來了,大家都激動地圍了過來。”李鳳翔至今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但搶救性發掘有時間窗口,要保証文物被完好保存在安全環境中。”大家立即想辦法對蓋板進行保護。

  2024年12月,歷經4年多,武王墩一號墓田野發掘工作全部結束。經發掘揭露結構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槨,出土1萬余件各類文物,為研究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器用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一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保護與研究

  “先后有15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參與,許多技術率先大規模使用”

  紋飾絢麗的龍鳳漆木案為何被泡在水中展示?不少參觀者感到好奇。

  “這是去離子水。把文物泡在裡面,如同給人泡澡,起到清潔的效果。清洗后再將文物浸泡在特殊的化學藥水中,讓藥‘融’入文物內部,起到保護作用。”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汪嘉君介紹,這一套“療法”用的是乙二醛法,從馬王堆漢墓到曾侯乙墓,從定陶漢墓到如今的武王墩一號墓,數以萬計的漆木器在這套“療法”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在發掘現場、實驗室中,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工作者們用科技手段盡可能保留、還原文物原貌,同時用創新的理念與方式呵護歷史珍寶。武王墩一號墓的填土發掘完成后,一個九室的槨出現在考古隊員面前。槨蓋板上,鋪設著一張巨大的竹席,大部分已經脆弱不堪,出現腐朽、殘缺、開裂等情況。

  怎樣安全高效地對竹席進行臨時加固和緊急保護?薄荷醇臨時固型技術提供了解決方案。這項由上海大學教授羅宏杰團隊發明、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在國際上具有首創性。“薄荷醇可以對脆弱文物進行預加固,保障文物安全地被轉移到實驗室,這種材料在空氣中自然揮發后也沒有殘留。”武王墩考古項目實驗室負責人張治國說。

  新的問題接踵而來。武王墩墓葬各類文物處於潮濕環境,竹席進入實驗室后,如果任由薄荷醇自然揮發,竹席中的水分也會快速蒸發,導致飽水竹席起翹和開裂。經過反復實驗,張治國發現,通過加入酒精並加熱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薄荷醇,還能確保竹席處於飽水狀態。這樣操作,既保証了文物安全,又便於后續開展污染物清理、脫鐵、加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保護處理工作。

  這項技術的運用很快取得了成效。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採取分條提取的方式,提取最長竹席約7.5米,總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竹席現場加固提取、包裝運輸與室內穩定性保護的技術方法。

  “剛出土的文物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應急保護,我們聯合各個領域的專家、結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合力攻堅,共同開展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先后有15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參與,許多技術率先大規模使用。”宮希成說。

  “通過多學科、多平台協作,運用新手段、新工具,既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也增強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張治國說,未來還會有更多先進的科技手段運用於武王墩墓的考古發掘、學術研究、保護修復、開發利用等各個環節。

  一支年輕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隊伍

  “考古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程”

  從2020年武王墩一號墓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以來,這裡已經清出整整7萬立方米封土,共出土器物1萬余件。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團隊。

  1000多個日夜,這群年輕人是下了苦功夫的。發掘現場距離市中心很遠,他們住過工棚,也借住過農房民居,一日三餐有時就靠隨身攜帶的干糧解決,有的人一年才能回家一次。

  回憶起這些年的經歷,廈門大學博士生柴政良記憶猶新:“僅封土挖掘就持續了快兩年。不能使用大型機械,我們就用鏟子、鐵鍬,分探方一點點掘進。夏天日頭毒辣,我們早早起來工作,中午回去休息,下午三四點鐘再去,深夜才回到住宿地。”

  “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對體力和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驗。”宮希成說。令他欣慰的是,這支隊伍經受住了考驗。

  宮希成十分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和鍛煉。“工作中,我們有許多機會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投入實踐。”柴政良回憶,有一次現場發掘填土時,他對填土的夯筑情況非常感興趣,便列好研究大綱,設想提取2立方米的整塊土帶回實驗室研究。

  “這一設想前所未有,但宮老師研判后認為可行,還幫我協調車輛,運輸夯土。后來,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柴政良說。

  “初來發掘現場,我剛讀碩士,宮老師卻不隻把我們當學生看,要我們以領隊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李鳳翔說,4年多實踐,他們從碩士生變成了博士生,對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考古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在現場進行綜合統籌協調。這段經歷將讓我們終身受益。”

  

  延伸閱讀

  武王墩一號墓發掘出土器物1萬余件

  武王墩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三和鎮,是一處戰國晚期楚國大型墓地。經考古勘探確認,武王墩墓地存在獨立陵園,陵園坐落於一條南北向的崗地之上,佔地約150萬平方米,四周由圍壕圍合而成,圍壕周長近5000米。陵園除主墓一號墓,還分布有大型車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關遺存。

  自2020年起,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開展對武王墩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至2024年底,主墓一號墓發掘工作基本完成。一號墓共發掘出土器物1萬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禮容器、禮樂器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豐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車馬兵器、玉器、卜甲等,種類包羅萬象,為了解楚國物質文明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結合文獻史料、出土文字材料等綜合分析,初步判斷該墓主人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

  (本報記者  李俊杰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06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