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2025年07月28日11:05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初夏時節,自貢市沿灘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智庫中心,四川省委黨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北京、重慶、成都等地的基層治理工作者,在這個川南小城展開了一場關於社區治理的深度對話。
沿灘何以吸引眾多目光?這離不開其近年來在基層治理中的一系列突破性實踐。從“多網合一”網格化管理實現精准服務,到“沿味騎士”驛站溫暖新就業群體﹔從“沿義倉”積分制激發居民自治活力,到“銀發善治”平台發揮老干部余熱,這些創新實踐,是沿灘區將“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轉化為一個個鮮活治理場景的生動寫照。
多網合一,事在“格”中辦
每天,衛坪街道板倉社區網格員張余都會准時來到古鹽新村小區的“群眾說事點”,與居民們在一起,聽訴求、拉家常。誰家的水管漏了、哪裡的鄰裡有了矛盾,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都是他關注的重點。
板倉社區黨委書記陳光遠介紹:“作為典型的安置社區,我們面臨居民融城難、治城難的難題,為了解決問題,社區專門在小區建立‘群眾說事點’,讓網格員們在與居民嘮家常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前不久,網格員張余在走訪中了解到,部分新入住的“農轉非”人員面臨“就業無技術、創業無門路”的困境,隨即向社區進行反映,社區立即上門入戶開展失業人員摸底調查,以向外借智、向內借力的方式,通過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供農貿市場就業攤位、對接轄區銀行發放“小額創業貸款”等途徑,幫助居民實現“失地不失業”。
快速響應、接訴即辦,變化源於沿灘區探索的網格化管理機制。近年來,沿灘區堅持黨建引領,在清華大學的智力支持下,構建了“多網合一、有網有格、全網微格”網格體系,形成“發現上報、分流交辦、限時辦理、跟蹤督辦、回訪問效”問題處置閉環,推動41個部門事項下沉網格,讓資源、服務在網格集聚。
陳光遠說:“過去網格多而散,現在‘多網合一’,‘雙報到’黨員、‘燈城義警’、新就業群體等進網入格,就像給社區裝了‘千裡眼’‘順風耳’,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以網格管理全力建強基層治理“根系末梢”。目前,在沿灘區,化身“流動探頭”的專兼職網格員已有2000余名,協調解決矛盾糾紛等問題3萬余個。
分類施策,項目牽引補齊短板
“以前出門在外總怕沒著落,自從有了暖心服務站,這裡就成了我們另一個家。”彝族小伙王拉都的話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
王拉都是一名貨車司機,在沿灘區貨車司機黨群服務中心,他“喝口熱水、吃口熱飯、洗個熱水澡、停個放心車、睡個安穩覺”的願望得以實現。
圍繞“工業、農業、服務業”三大領域,聚焦“一新一老一小”群體,緊盯“平安建設、物業服務、應急管理”三大難題,沿灘區推出9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項目,分類解決治理薄弱突出問題。
用項目化、小切口方式破題,是沿灘區分類解決治理薄弱突出問題的創新之舉。在工業園區,記者看到了專為產業工人打造的“工享共治”空間﹔在老城區,“紅鄰共筑”項目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
“沿灘區建立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項目庫,這幾年,實施了‘紅管家’品牌培塑、‘商居共享’陣地建設等項目。在新興領域治理中,實施‘雙橋雙守’同心共建項目,構建起暖心服務矩陣﹔在老舊小區治理中,實施黨建引領老街煥新項目,引導群眾共治共享。”沿灘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特點,提供精准化服務。”
在沿灘鎮開元路社區,黨委書記雷敏道出了老舊小區的改造治理之道:“我們圍繞老舊小區‘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如何管’等問題向居民征求意見,對群眾反饋問題進行分類處置,並同步實施‘景觀微改造’‘花園微更新’等微治理項目。”
現在,曾經坑窪不平的道路變得平坦整潔,破舊斑駁的大門煥然一新。這些變化得益於沿灘區以創新治理項目為牽引,讓一個個老舊小區重煥生機。
創新載體,治理有了“新抓手”
衛坪街道龍湖遠達社區有個特別的“沿義倉”,十年前還是一個鄰裡互助的小平台,如今已發展成集積分兌換、便民服務、社區治理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區服務平台。
6月4日,在“平安·沿街裡”綜合體,居民李阿姨正在用參加社區巡邏攢的積分給孫子兌換文具。社區黨委書記牟媛媛笑著說:“現在不光能兌換物品,還能用積分換理發、修家電等生活服務。通過‘貢治合伙人’試點和黨建共建聯建,平台還整合了養老托幼、文化健身、醫療衛生等60余個事項,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家門口的服務。”
這幾年,圍繞把共建共治共享落實到“最后一米”,沿灘區創新搭建多元共治平台,提檔升級“沿義倉”資源交換平台。“平台設置了鄰裡互助、移風易俗等22類積分項目,吸納居民、社會組織、合作社等單位及個人積分儲戶4200余戶,將善行義舉等量化為積分,以積分兌物資、得榮譽、享服務。”沿灘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直言。
類似的治理平台在沿灘區越來越多。比如: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民營企業法治服務中心,整合區法院、區檢察院、區司法局等力量,解決了法治服務力量分散、服務方式單一等問題﹔針對農村、城市、園區不同特點,打造金銀湖社會治理中心等“三片區三中心”﹔組建以退休老干部為骨干的法律服務團隊,創新打造法理情公益服務中心,搭建“銀發善治”平台。
從鄰裡互助的“沿義倉”到專業的法治服務中心,沿灘區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治理場景,正在讓群眾生活變得更美好。
(中共自貢市沿灘區委組織部 張瀚月,《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范吳瑕)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