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朗杰 车明怀
在全区各族人民喜庆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也迎来了建院30周年庆典。1985年8月5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3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历届院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院上下的不懈奋斗,西藏社科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机构。30年来,我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事业从筹建到全面发展、从学科单一到多学科并举,研究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各类成果陆续问世,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书写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繁荣发展的瑰丽篇章。
一
西藏社科院最早筹组于1978年6月,孕育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从筹备到成立经历了7年时间。西藏社科院成立的30年是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积极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关于西藏工作大政方针、积极服务于西藏工作大局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30年;是致力于西藏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及宣传而不断发展进步的30年;是坚决抵制十四世达赖集团及其分裂主义意识向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领域里渗透、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30年。自建院以来,西藏社科院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认真履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工作的各项职责,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学术导向,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西藏发展稳定大局,艰苦创业、积极探索、潜心科学研究、携手砥砺前行。建院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紧跟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坚持科学理论的武装,坚持与西藏的实际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成果。30年来,全院共完成学术专著200余部、编著300余部、译著160余部;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研究报告500余篇,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一批专著和论文获得 “五个一”工程、国家图书奖、藏学研究珠峰奖;一批重大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为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学术诠释和理论总结。
回眸西藏社会科学院30年的发展历程,从建院到现在,各研究部门经过几次改革、撤建,形成了院办公室、政工人事处和科研管理处3个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当代西藏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所、贝叶经研究所等7个科学研究所;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院刊编辑部、文献信息管理处(图书馆)等3个科研辅助部门。 此外还赋予了西藏社科院“西藏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藏《格萨尔》研究中心”,自治区藏文古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六省区市藏文古籍工作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现在全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7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1名,初级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3名,院特聘研究员、特邀研究员18名。经过30多年的发展,西藏社科院基本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与稳定、经济战略、农村经济与民生、市场经济学、法学、藏传佛教、历史学、民族文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南亚地缘战略、《格萨尔》抢救、驻藏大臣专题研究等现实与传统并举,基础与应用同步,理论与咨询结合的学科架构,这些人才和多学科研究为建立具有西藏特点的新型智库提供来自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的支持。
二
西藏社会科学院发展的30年,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科研方向和学术导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工作中。我院历届党委及院领导班子一直坚持科研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以筑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为发展方向。这一要求不仅针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学科,而且涵盖了传统学科。恰白·次旦平措先生主持撰写的历史著作《西藏通史——松石宝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范例。1989年,该书藏文版第一册举行首发式,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亲临首发式,表示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此书一经面世就在全国史学界、藏学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于1993年荣获我国出版界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加强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