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辉
2017年04月26日08:59 来源:河北日报数字报
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用半辈子的时间,领着村民彻底打破了山村干渴的“宿命”,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老支书黄大发36载“以命修渠”的故事,直扣人心、感人至深。
这几天,81岁的黄大发成了新“网红”。在舆情重要参考依据360指数上,“黄大发”的搜索指数在一天之内就同比上升88.02%,媒体指数也在一天之内上升到157;在微博上,一天之内就有上千条微博点赞这位当代愚公;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以《不寻常!党报要闻版整版报道一个老支书》为题,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文章,并在一天之内收获了6万点击量和1300多名网友的点赞致敬。
脚下的力量,源自内心的信仰。黄大发的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共鸣,首先是因为他把群众的幸福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报道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80岁那一年,黄大发向组织上提出了唯一的一次私人请求,到省委去看看——在贵州省委大楼“为人民服务”的碑刻前,他久久伫立凝望。“为人民服务”,这道理念之光,照亮了黄大发所经历的贫穷、艰难、修渠一度失败的年月,指引他奋勇前行;这道光,也一直照亮着焦裕禄、杨善洲、李保国等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近日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在协助处理大风厂事件时,已退休的老检察官陈岩石被省委书记沙瑞金称为“举着一把骨头当火把”。与黄大发的“为了水,我愿拿命来换。沟没有修好,不好说自己是共产党人”一样,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心里装着老百姓,燃烧自己、呕心沥血、奉献所有。面对这一个个“火把”,在新的长征路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深入思考,自己该怎样以“人民的名义”负重前行?
青山不负英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