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20周年之际,回顾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对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长征的开创性贡献,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历史,对于全党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提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 ”概念,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逐步明确了现代化的目标内涵。1954年 6月,毛泽东在领导起草国家宪法时明确提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同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 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把“四个现代化”写进总纲,指出:“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 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 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现代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