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凌
2016年12月15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至今日,由知识更新带来的“新的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的底气所在。中国经济正在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下年内最高值,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11月份的经济运行积极变化累积增多,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这样一份“月度答卷”,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强劲的脉搏。
对于普通人而言,宏观的数据可能略显隔膜,而“身边的经济学”,更能让人感知经济的温度。“有节过节,没节造节”。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天,“双12”的火爆,再次令外媒感慨中国人“买买买”的力量:近1000家大型购物中心、5万家超市便利店、55万家餐厅参加其中,参与商家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不少地方的超市、蛋糕店前早早就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在互联网时代“赶集”……正如一位“双12”参与者所言,井喷的消费热情、火爆的“扫货”场面,即便商场外朔风凛冽,也难掩消费增长带来的暖意。
不管是“线上为王”的“双11”,还是聚焦线下的“双12”,都是经济运行良好与否的“晴雨表”。是什么激活了“购物节”这一池春水?一位企业管理者的回答,或许可以作为答案:通过移动支付,平均可以为每位顾客节省8秒的结账时间。8秒钟看似不长,却意义非凡。相比以前,付款用现金、发优惠券靠小传单、办会员卡要随身带,如今,带着一部手机就可以“想购就购”。省时、便利、快捷,带来的是消费升级换代。可以说,消费市场红火的背后,其实是移动支付等互联网科技创新引擎的轰响。
创新,不仅联通了线上线下,更在孕育新的人口红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观察,耐人寻味。在南方一些省份的农村,农民在种地之余纷纷“触网”,经营小微企业。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意味着“农民的知识结构在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